2024年度总结汇报与反思

2024年度总结汇报与反思

“文以载道,文以化人”,总结反思过往一年的成长,既能够使自己充分把握成长的轨迹,也能够有助于对未来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以及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划。

波荡中前进

在 2024 年初(农历新年之前),我就选择留在学校参加美国数学建模竞赛,同时接受数模基地的培训。当时记得天气格外地冷,西安的冬天就下了好几次大雪。由于学校放假停止供暖,我、游昌榕以及刘芝含三人组队,被迫一直待在南校区网安大楼的走廊上进行学习。

在此期间,我和游昌榕都没有联系上外校的老师,面临着夏令营的接近,焦虑也在此时逐渐涌现出来。当时他同班的一些同学能够从校内导师那边接到即将完成的工作,并有望将其完成,以此作为自己的科研经历。当然,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的重要性显然比不过科研水平的锻炼,因此,在他的鼓励下,我也开始不断寻找学校内的老师,是否愿意进行指导。而对美赛培训的安排则是,采用国赛的培训作品提交,然后尽可能地阅读特等奖论文,进行总结。

我与校内科研导师的联系也是在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,游昌榕查到人工智能学院的方超伟老师,作为一个年轻的导师,性格应该比较不错。当时,还有认识的杨映也在那边实习,因此,我随即发了一封邮件给他。方老师很快就回复,并通过微信简单聊了一下。

随后,我则是跟着数模基地的老师进行培训,并如期与三位队友参加了持续四天之久的比赛。比赛期间,虽然天气特别寒冷,伴随着餐厅伙食条件的变差以及宿舍的断水,那几天真的是比较煎熬。不过,也很庆幸,我们坚持了下来并在最后一晚的凌晨5点左右成功地提交了参赛作品。当比赛结果报出的时候,我们团队荣获了该项国际赛事的一等奖,这无疑是对我们过去努力的一种肯定。

等待比赛结束完毕后,我们也迅速地返回家乡(当时已经是腊月28号)准备迎接农历新年。等红红火火地过完了新春佳节,我便开始着手准备方老师那边的科研实习,在此期间我主要是了解了研究方向以及准备了相关数据集。

摸索中入门

记不得,从哪一天开始参加方老师他们组织的组会了,但是尤其记得我开始时候准备的特别认真充分,采用 beamer 模板做的汇报,第一次还是主要以全英为主,讲解准备开展后续实验的一篇论文。之前没有参加过正式地组会,然后第一次的感受就稍微有些不同,组会上其他同学都用 PPT 讲的,怎么基本都是中文啊?PPT内容排版怎么这样地“不修边幅”,对于一个 Latex 强迫症的人而言,实在是难以入目。似乎受益于之前服务外包创新创业比赛的经历,也从程飞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做事情的好习惯,我自然就懂得如何更好地展示结果、分析结果,包括画图等都比较细致。总体上来讲,通过第一次组会,正式地和方超伟老师一起从事噪声标签学习领域的研究。

随后,不温不火地经历了一个月之久,这期间由于在方老师这边做事情,似乎联系外校的其他老师也变得精力不足。在这一段时间当中,我除了日常的上课学习之外,就是在琢磨着现在的科研实习。

由于我也是刚入门科研,对于研究方向的把控自然不是特别敏锐的,方老师找了一篇探究性的文章,然后再接着进行改进。前期可能由于不太明确到底要做什么,以及我要和谁比较,即 SOTA 是谁。因此,最开始的一个做法反而是去做多模态模型的提示学习,设法再提高提示学习的效果。当时见到 MAPLE 的效果,瞬间觉得已经做不过他们了。后来,发现是研究方向没找对呢,继续围绕着噪声标签学习进行改进。大概又经历了一段时间,我围绕着设置不同的提示词进行优化,以及伪标签生成器和判别器来做的,实验结果比找的那篇探究性文章已经要好了。

后来,我又深入地分析发现,那篇文章只是用来探究,并没有对噪声标签学习进行改进,也就是他们没有添加鲁棒性措施,那现在我们添加了一个鲁棒性措施,效果自然比他们的好。之后,给方老师以及另外一个老师报结果时,他们说比较的方法太少了,只有一个,让我再找找传统做噪声标签学习的方法进行对比。

后续,找了许久,总觉得或者是实验环境没办法统一,或者是采用的模型不统一,这样的矛盾之处使得没办法找到其他的研究方法。(实际上,这是一个被揭示的新研究方向——鲁棒性提示学习,不过当时还不知道)。

由于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,导致在前期和中期浪费了很长时间,随后记不得什么原因了,听取了一些老师的意见后,开始引入了样本特征相似度来做聚类,以此生成伪标签的。或者是结合前面两种方法,又不断地继续改进和完善。

这样的时间大概持续了很久,期间也联系了几次外校的老师,但是似乎都没那么地顺利。等待正式参加夏令营时,我跟方老师那边稍微请了个假,但他也表示让手下的研究生接替我继续做一段时间。(但事实上,等我结束回来,项目似乎还是老样子)。

匆忙地奔波

匆匆忙忙地奔波于路途中,往返各个学校的夏令营,连带着坐高铁、火车,总的开销竟然有八千左右。在此期间,我也结识了很多的新朋友,以及加深了已有朋友的友谊程度,总体上还是非常不错的一段旅程。

紧张地参加各个学校的考核,后续在鹏城实验室的夏令营中认识了我的导师,但是也仍然需要我再准备一下八月份的丁文华院士老师的面试。辗转来到浙大的夏令营,在这里准备开启我为期14天的考核任务,真的很巧很巧,在这段时间中,我也做了其他的两份考核任务。那几天真的很充实,在浙大的感受也非常不错。等到过去了7天后,我导师开始组织对我的第二轮面试,所幸表现比较好,导师觉得我十分不错,就决定给我了 offer。

真的特别巧,那个下午我导决定要我后,本校这边的老师突然把我从组里面踢出来了,他们觉得我拖拉的时间太久,直接决定放弃我了。但我也在想,不是找人接替我继续做了吗,为什么还要踢我呢?也由于做了一大半的工作了,放弃是比较可惜的,因此决定了去鹏城实验室后,我便立即辞却了浙大这边的考核任务,然后在那个下午,立即和方老师表示,我是什么愿意接着做下去的。方老师,也是比较同意的,然后拉我单独建立了一个小群。

在完成这一些事情后,我即刻地赶回家了,趁着暑假的尾声,在家里面呆了几天,然后又迅速地返回学校做这边的工作。

迎来的高潮

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面,我最开始和方老师一个研究生一起做,但是似乎每次他的进度都太慢了,后续锁脆方老师直接让他又做了一个新的方向(但还是噪声标签学习的)。在前面合作的时间里,他找到了一篇今年八月份刚发的 JoAPR 方法的文章,我阅读完后,瞬间就敲定了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,真的感叹前面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,自己也只是徒有感觉,但苦苦不敢认定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。

瞄准了目标后,我便开始发力,在方老师的指导下,迅速地改进最新的做法,引入了一些之前没有人尝试过的方法。

但是随着 928 的到来,一波繁忙的事情又开始了,我也连忙准备了预推免的相关材料,随后前往深圳参加了推免复试。等到复试完后,我跟导师说想把手头这边的工作做完,再去深圳做毕设。于是,在接下来的时间中,都重要集中于本校这边的工作。

夹杂着推免综合测评以及学年综合测评的事情,也是忙碌了好一阵。对于科研这边,也开始逐渐有了许多不错的实验结果。由于数据集众多、噪声情形多,我们的方法并没有非常完美地在全部数据集、全部噪声情形下达到最好,但是基本都已经非常不错了,超出的百分点也有非常高的结果,属于是提升了一个 Level 的情形。

艰苦的日子仍然没有结束,为数不多的非常坚强的那几个数据结果,一直没办法提升上去,在这个上面又费了好长时间,仍然没有更好的结果。

年度的尾声

在这最后的时间中,我也开始一边学习图形学领域的知识,一边也做着实验,期望能够提升最后的数据结果。调节实验配置是相当复杂而费时的,几乎一调就要调一整个下午,还有可能不行。随后,伴随着毕业设计的到来,我觉得做着调实验结果的功夫,是很难再让我进步的。于是就跟方老师商量了,希望让他的研究生也加入进来,我本意是让他的研究生帮我调实验结果,(事实上也是这样的,我主要指导他去做实验)。经过指导后,大概他调节了一些参数配置,然后加入了一个 trick,即选取一个取最好结果的策略,从最后一个 epoch 的结果调整为取最高的测试结果对应 epoch 的结果。后续,结果果然都变好了,比较棘手的数据点也因为取得是最好的测试结果而变得更好。

在今年的 12 月份,我们毕设也正式地拉开序幕,同时我也开始着手写论文,主要负责整个方法部分的撰写、研究问题的确定、核心贡献的总结以及前面概述部分的修改工作。

对于“虽迟必到”的西电而言,我也在年尾最后的关头,收到了发放的国家奖学金,真的感谢国家、感谢学校,能够给予我学业的支持!

总结与反思

作为开始撰写年度总结的起始之年,2024年对我来说,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。在这一年里,我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折点,包括科研实习、夏令营的参与、博士申请等,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未来规划。

一言以蔽之

  • 科研实习:在过去的一年里,感谢方老师和程老师的指导,让我有机会能够参与科研训练,充分发挥自己的研究理念;
  • 个人成长:在这一年中,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,新建立了许多条人际关系链,庆幸拥有如此优秀的朋友们;
  • 奖项获取:这一年中,我也因为竞赛成绩被学院认定为突出特长类学生,也拿到了学年的国家奖学金和优秀标兵荣誉称号。

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

  • 科研实习:在这一年中,我只能算是在科研的道路上积累了一些经验,由于前期的迷茫不定,使得出成果特别缓慢。
  • 个人成长:作为科学研究者,应当形成自由充分交流的氛围以及追求明确、直白的沟通方式。
  • 能力提升:年度总结下来,个人成果还是相对太少,大部分时间用于准备和奔波夏令营了。

任重而道远

对于未来的旅程,新的一年里仍然要不断启航,不断前行,不断进步,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。在大学前三年中,每一年都觉得自己是以指数型速度进行成长,以此为基,祝愿明年的我们都能够肩负着自己的责任,不断实现新的突破。

Author

Zhihao Li

Posted on

2025-01-15

Updated on

2025-05-15

Licensed under


Comments